碳中和引领全球经济社会转型
随着中国、欧盟、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宣布碳中和目标,全球已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宣布要在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零排放。从全球趋势来看,绿色低碳发展已经基本形成共识,气候治理体系、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关注焦点。
刘文强认为,在绿色能源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正在逐渐从微不足道的挑战者变成传统化石能源不可小觑的结构性替代者。电力系统也逐步从电厂输电网、配电网、终端用户间的单向传输模式,演变为发电端、输电端、终端用户端均可产生电力供应的新型电力系统。
过去二十年来,我国的光伏、风电以及新能源汽车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产能规模和多项技术国际领先。过去十年里,光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成本下降了近90%。截止到2020年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的累计装机超过了4.6亿千瓦,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90万辆,全国的充电设施168万台,全部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刘文强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要建成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近零排放能源体系,这将引发传统能源体系的巨大变革: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力的电源,能源交通全面的电动化转型,电网将面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接入和大规模的波动性负荷,电能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将会超过60%。
全球碳中和为我国光储充电力系统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赛迪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我国风光发电的装机量将超过12亿千瓦,新增配备储能至少超过1.5亿千瓦。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会突破8000万辆,预计新增充电设施超过5000万台左右。
碳中和为我国光储充产业带来历史性机遇
长远来看,光储充放一体化已成为全球公认的未来能源革命的战略方向,以光储充为代表的新能源生产消费体系也日渐成熟,将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先导和中坚作用。
刘文强认为,“十四五”期间,以光储充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将会迎来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我国的光伏产业将继续引领全球发展,并且是极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装机达到240GW,相当于“十二五”时期的5.6倍。刘文强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国内年均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有望达到90GW。
在刘文强看来,我国锂电储能产业目前也具备显著的综合竞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锂电池的核心供应链,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并且我国技术路线优势也非常明显,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技术并行,尤其是在对储能更为适宜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安全性更高,此外我国制造成本的竞争优势也非常突出,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消费扩大,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一二线大城市和下层市场对快速便捷的公共类充电装置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发展空间也极其广阔,碳中和正在为我国光储充产业带来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将储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布局推进
虽然从光储充产业整体来看,光伏、充电产业体系发展已卓有成效,但在储存方面还是短板,还面临诸多问题。发展储能是风光可再生能源晋升为主力电源的必经之路,是能源系统全面电气化转型的核心,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支撑。对此,刘文强建议要加快将储能尤其是锂电储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布局推进。
锂电储能规模三年来年均增长60%,2019年的数据占到全球新增储能规模的比重更是超过了76%。锂电储能在当前的新型储能技术中一枝独秀,已基本具备商业化前景,是解决当前弃风弃光发展瓶颈的首选方案,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现实最佳选择。
对于储能发展,刘文强也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一是要尽快将锂电储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布局推进,进一步提升储能的战略地位。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发展战略,把锂电储能作为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支撑。
二是要加快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充分吸收国外多座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的教训,聚焦安全性、可靠性、综合效率、寿命等关键因素,系统梳理和建立锂电池安全性高、高效可靠的质量标准,完善锂电储能系统、电站建设运维标准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互认的检测标准、平台和认证体系。
三是尽快制定完善准入、价格、监管等具体政策。借鉴英美等电力市场化成功经验,完善储能相关市场价格机制,明确储能充分参与电力市场的可预期、可持续的准入、价格和监管具体政策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