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称,工信部正在考虑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技术门槛,组织开展对三元锂电池客车等车型在现行安全标准体系下的风险评估。在评估完成前,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消息一出,引发了巨大的舆论漩涡,支持者认为,三元动力电池的安全技术仍待突破,新能源客车一旦起火容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更合适,不至于因为技术不成熟引发大范围安全事故。
而反对者则认为,政策应该在监管领域进行更为严格的标准设置,而不应该进入具体的技术环节,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由材料所决定的,而是由工艺、PACK、使用引起的,介入技术路线有越位之嫌。
对于此举可能会给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带来的影响,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有观点认为,三元锂电池在客车领域的应用占比很小,因此,对于产业链的影响非常有限,而有的观点则认为,作为重要的应用领域,此举可能导致国内三元电池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元电池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A:目前政府只是暂缓三元动力电池在新能源客车上的应用而不是完全不用,当经过系统合理的评估之后将会得出最终的结果。同时,三元动力电池依然可以在物流车、专用车等商用车领域应用,而且三元动力电池在电动大巴上应用数量本身并不多,所以整体来说影响并不是太大。
不要担心三元电池的未来市场,一旦安全技术突破,国家肯定鼓励,因为发展高比能电池一直是国家鼓励的方向,也是未来中国动力电池的立足点。
B:磷酸铁锂电池并不是绝对安全,正极热分解只是热失控的诱因之一,做不好也会起火,但不可否认,三元正极的热分解放热量大,确实在解决安全性方面难度更大一些,目前学界和企业界正在公关,如果安全性方面有突破,三元将更具生命力,但需要时间。
C:关于政府对三元电池上车的问题,我是支持政府的决策的,光讲日韩用三元电池,首先看看他们的电池上的是什么车,都是乘用车。
乘用车出问题,三秒钟人就跑了,大巴车要三分钟疏散,另外LG化学的电池是怎么设计的,都用的是陶瓷隔膜,松下在负极上还要涂陶瓷,国内的18650是怎么做出来的,大家心里清楚。
给国内磷酸铁锂大厂缓冲空间
D: 因为有便宜货质量又好的要进来了(日韩企业),个人觉得还是要为国产货争取一定的时间和进口货PK。
E: 1.政策出台会给国内磷酸铁锂一线大厂一个缓冲机会;2. 三元的大量应用是市场行为,高端动力市场仍以三元为主,高端动力市场受政策影响不大;3. 会加速动力三元电池企业的整合,迫使三元材料企业提升自动化装备水平和工艺控制水平,提升产品品质,赶超日韩。
三元电池应用物流车空间巨大
F:暂停三元在大客车使用是好事,对客车企业是好事,对三元电池生产厂家也是还是好事,2016年是物流车大发展的一年,三元电池供应量还差一大截。
中国汽车今年的目标是2400万辆,客车年销售不15万辆,公交客车不到8万辆,三元电池今年市场中心在物流车市场,其生产量满足不了,没有担心必要。
K:客观上看,目前国内主流的动力电池企业基本都是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受到这次政策波动的冲击较小。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三星、LG等进军中国的外企来说,三元电池路线必然会受到较大冲击。
三元和磷酸铁锂不能对立讨论
L:不赞成现在把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电池对立起来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电池,应该根据电动车的运行要求来综合评价,不能像现在这样简单下结论,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是需要时间的,不能忽左忽右,企业受不了,行业也受不了。
M:这么不设标准、时间表、不透明化验证计划的的“暂缓三元用于商用车”,恐导致若干年后三元电池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N:铁锂材料比三元材料安全,铁锂电池就比三元电池安全吗?
O:现在的安全问题不是出现在三元或LFP的路线上,是对动力电池系统从电芯设计到pack制造过程以及应用端的不严格造成的。另外,LFP应用评价多年了,但出安全事故频繁。所以,政府还是要严格企业的准入标准管理。
P:从国家发布的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发展目标来看,三元电池必然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磷酸铁锂电池的局限性将越来越明显。如果国家不能正确处理两种技术路线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政策导向导致电芯企业和整车厂纷纷转向磷酸铁锂,这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和锂电行业来说不是个利好。
Q:其实,这场争论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安全,珍爱生命,踏踏实实从电池设计、制造工艺、电池系统设计、制造、使用以及防范等多维度做到位。要老老实实把自已的事做好,把电池做安全了,跟本不存在什么三元与磷酸铁锂的路线之争,行业专家之所以认为磷酸铁锂安全,是没认识到之所以出现如此多多安全事故,是事情没做到位,本质上不是这两条路线的区别。
三元电池应做更多研发及数据积累
R:从国家制定的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目标来看,磷酸铁锂无法满足实现这个目标的要求,国家应该鼓励一些有实力的电池厂家在三元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领域去研究开发和技术积累,推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向前发展。同时电芯企业也应该在三元电池上收集更多的使用数据,为技术突破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