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市场产品良莠不齐,品牌鱼龙混杂,有关移动电源自燃、爆炸、冒烟等问题常常诉诸报端。近几个月,市场就先后出现32个批次产品抽检不合格、产品在机场安检时自燃等事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移动电源竟如此不安全?
带着问题,记者多方走访,得到的答案是,国家标准的缺位使移动电源产业链从原材料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过程都无章可循,的确让一些不法厂商钻了空子,但是,针对移动电源的专门标准缺失使其在检测过程中与锂电池概念混淆,也是造成移动电源检测屡屡不合格的关键,这也让消费者走进了误区。基于此,业内共同呼吁移动电源国标尽快出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品牌厂商的信誉。
技术实现有差别锂电池不属移动电源范畴
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品类,人们虽然都知道且在使用移动电源,但对移动电源的了解大部分也只止于皮毛。同样能为手机提供电量,移动电源与普通锂电池又有着什么区别呢?
据移动电源领域专业人士介绍:移动电源是一个集储电,升压,充电管理于一体的便携式设备,是直接以直流的方式为电池提供电力,而锂电池是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简单说明,移动电源可通过手机的USB端口给手机里的锂电池供电,锂电池再通过手机内部的电源管理模块给手机的各部分提供工作电压,然后实现屏显、铃声、震动、拍照等功能,但是取掉手机电池后移动电源无法实现对手机单独供电,所以不能把移动电源和锂电池混为一谈,两者之间在技术实现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然而,正因为是新兴产品,移动电源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行业也没有专门针对移动电源的检测标准,故更多研发及生产能力参差不齐的企业进入到移动电源的生产领域,导致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移动电源企业已有5000家以上。
规范市场行业呼吁出台移动电源国标
业界人士告诉记者,移动电源行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已经引起业内的关注,目前,国内一些大品牌厂商已经引入国际规范,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标准,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记者从行业协会了解到,国家相关部门、行业机构,甚至一些购买企业在对移动电源进行检测时均参考《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GB/T18287-2013、《YDT1591移动通信手持机充电器及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和《YD/T998-1999移动通信手持机用锂离子电源及充电器》几项标准。而移动电源与锂电池、充电器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参照上述标准对移动电源进行检测显然不合理。相关人士同样表示在缺乏国家标准的情况下也只能按照上述标准进行检测的借用和参照。
就拿容量虚标问题来说,目前市场上存在两种情况:1.电芯的实际容量是5000毫安,产品对外宣称是10000毫安;2.产品包装上是10000毫安,实际蓄电也是10000毫安,但是通过USB口输出只有7000毫安。前者虚标产品实际容量,事实上是一种欺诈行为。而后者是因为输出过程中的能量损失问题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同。产品的蓄电量是10000毫安,但是移动电源在工作时因电路功耗必定会损失一部分能量,而这个能量会转换成热能散发出去(也就是物理上能量守恒定律),最后输出电量是7000毫安。因此我们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前者是违背道德的违法行为,而后者则是遵循了电子电路的设计原理。
不难看出,国标的缺位导致移动电源在检测过程中与锂电池、充电器等产生混淆,这也是移动电源检测不合格的一大关键因素,对消费者的认知和产品选购造成了误导。而品牌厂商在外包装上对产品蓄电量及输出量的注释不清,也应当承担相关责任,这毕竟导致了消费者产生误解。
可见,目前移动电源市场乱象丛生对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品牌厂商信誉均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容忽视。对此,行业协会、品牌厂商及消费者共同呼吁国标尽快出台,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推动移动电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