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
|
化处理固体废物的原则。 |
|
第四条 国家鼓励、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国家鼓励、支持综合利用资源, |
|
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活动的经济、技术 |
|
政策和措施。 |
|
第五条 国家鼓励、支持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置固体废物的措施。 |
|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固体 |
|
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
|
第七条 国家鼓励、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 |
|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知识。 |
|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以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 |
|
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
|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 |
|
举和控告。 |
|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国 |
|
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 |
|
实施统一监 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 |
|
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
|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 |
|
的清扫、收 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
|
第二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 |
|
第十一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督制度,制订统一的监测规范,并 |
|
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
|
第十二条 建设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项目以及建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 |
|
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固体废 |
|
物对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作出评价,规定动 作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并按照国家规定的 |
|
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 审批建设项目的主管部 |
|
门方可批准该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 |
|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 |
|
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 |
|
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
|
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的验收应当 与对主体工程的验收同时进行。 |
|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 |
|
门,有权依据各自的职责对管辖范围内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有关的单位进行现场检 |
|
查。被检查的单位应 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 |
|
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应当出示证件。 |
|
第三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
|
第一节 一般规定 |
|
第十五条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
|
第十六条 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 |
|
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
|
第十七条 产品应当采取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包装物。产品生产者、销售者、 |
|
使用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可以回收利用的产品包装物和容器等回收利用。 |
|
第十八条 国家鼓励科研、生产单位研究、生产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农用薄 |
|
膜。使用农用薄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农用薄膜对环 |
|
境的污染。 |
|
第十九条 对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应当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 |
|
正常运行和使用。 |
|
第二十条 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确有必要关闭、闲 |
|
置或者拆除的,必须经过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 |
|
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
|
第二十一条 对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 |
|
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限期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
|
第二十二条 在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 |
|
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 |
|
贮存、处置设施、场所 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
|
第二十三条 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 |
|
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经固体废物接收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 |
|
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 |
|
第二十四条 禁止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
|
第二十五条 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限制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
|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制订、调整并公布 |
|
可以用作原料进 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未列入该目录的固体废物禁止进口。 |
|
确有必要进口列入前款规定目录中的固体废物用作原料的,必须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 |
|
主管部门会同国 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审查许可,方可进口。具体办法,由国务 |
|
院规定。 |
|
第二节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
|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工业 |
|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作出界定,制定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技术政策,组织推 |
|
广先进的防治工业固体 废物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
|
第二十七条 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研究、开发和推广减少工业固体 |
|
废物产生量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公布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 |
|
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的名录。 |
|
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 |
|
门规定的期限内 分别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设备。 |
|
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 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 |
|
停止采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工艺。 |
|
依照前两款规定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
|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订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推广能够减 |
|
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
|
第二十九条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采取防治工业固体废 |
|
物污染环境的措施。 |
|
第三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 |
|
备, 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
|
第三十一条 国家实行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 |
|
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工 |
|
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理等有关资料。 |
|
第三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对其产生的不能利用或者暂时不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必须按照国务 院环 |
|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设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场所。 |
|
第三十三条 露天贮存冶炼渣、化工渣、燃煤灰渣、废矿石、尾矿和其他工业固体废物的,应当 设置 |
|
专用的贮存设施、场所。 |
|
第三十四条 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必须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规 |
|
定的环境保护标准。 |
|
|
|
第三节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
|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在指定地点倒、堆 |
|
放城市生活垃圾,不得随意扔撒或者堆放。 |
|
第三十六条 贮存、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卫生的规 定防 |
|
止污染环境。 |
|
第三十七条 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 |
|
做到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 |
|
第三十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改进燃料结构,发展城市煤气,天然气,液化气和其他清洁能源 |
|
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净菜进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 |
|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收购网点,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工作。 |
|
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 |
|
圾处置设施、场所;确有必要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的, 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 |
|
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 施,防止污染环境。 |
|
第四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处置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
|
第四章 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特别规定 |
|
第四十二条 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 |
|
一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别方法和识别标志。 |
|
第四十四条 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 必须 |
|
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
|
第四十五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登记。 |
|
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
|
的,由所在 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 |
|
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危 险废物的单位承担。 |
|
第四十七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设对危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置的设施。 |
|
第四十八条 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的,应当缴纳 危险 |
|
废物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危险废物排污费用于危险废 |
|
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
|
第四十九条 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 护行 |
|
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
|
第五十条 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 处 |
|
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 |
|
第五十一条 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单,并向危险废物移出地和 |
|
接受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
|
第五十三条 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 转作 |
|
他用时,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方可使用。 |
|
第五十四条 直接从事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经考核合 |
|
格,方可从事该项工作。 |
|
第五十五条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订在发生意外事故时采取 |
|
的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
|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检查。 |
|
第五十六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
|
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所在地 |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
|
政主管部门必须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
|
第五章 法律责任 |
|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 |
|
改正,并处罚款: |
|
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设施、场所或者生活垃圾填埋场的; |
|
污费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行为之一 |
|
的,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
|
第六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淘汰的设备,或者采用淘汰的生产工艺的,由县级 |
|
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 |
|
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关闭。 |
|
第六十一条 建设项目中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未建成或者未经验收合格即投入生 |
|
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 |
|
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
|
以下的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
|
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
|
生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
|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
|
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
|
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的。 |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 |
|
法所得一倍以下罚款。 |
|
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固体废物,可以并处十万元以 |
|
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逃避海关监管,构成走私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
|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危险废物,可 |
|
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
|
意见,海关应当依照本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作出处罚决定;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省级 |
|
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进口者消除污染。 |
|
门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但是最 |
|
高不超过五十万元;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 |
|
政处分。 |
|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 |
|
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
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比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或者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 |
|
究刑事责任。 |
|
追究刑事责任。 |
|
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
|
第六章 附则 |
|
第七十四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
|
质。 |
|
(二)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
|
(三)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 |
|
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
|
(四)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 | |
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
|
(五)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焚烧和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 |
|
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的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成分的活动,或 |
|
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者设施并不再取回的活动。 |
|
第七十五条 液态废物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的污染防治,适用本法;但是,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排入 |
|
大气的废气的污染防治适用有关法律,不适用本法。 |
|
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
|
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 |
|
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