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新网报道称,近日,国家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组织召开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下称《积分办法》)宣贯会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表示,中国政府正在着手排查新能源汽车产能,以确认是否存在过剩。
第一财经网从一家参会企业的内部人士处独家了解到,针对新能源汽车产能的排查已经开始,该人士并未透露排查的具体方向和办法,仅对记者表示说是要“回头看”。所谓的回头看,按照他的说法,政府将追溯过去已经存在的新能源产能的利用情况。
包括比亚迪、上汽在内的车企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网,从他们所在企业现在的产能情况来看,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包括上汽在内的多个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基本上都还是与传统汽车并线生产,并没有新增产能。而在此之前,上汽乘用车还因为产能吃紧,购买了日产在郑州的工厂以尽快实现产能提升。
“现在市场上存在部分已经拿到资质,有产能但是不去做研发、不去投入生产的企业,比如说此前一些生产客车、专用车、物流车或是改装车的企业,他们并没有打算在新能源行业进行投入,而是希望通过转卖赚钱。这可能是此次产能排查的重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政府相关部门此前已经对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做出过摸底调查。
这类企业在业内被称为僵尸企业,在去年政府彻查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过程中,已经有部分受到处罚。比如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下称“苏州吉姆西”),这家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就是通过重组此前已经濒于退市的苏州客车厂而来,在完成重组后,苏州吉姆西调转枪头,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但其实并不具备研发、生产以及制造新能源汽车的能力。最终,这家公司因涉及骗取新能源汽车补贴2.6亿元而被取消生产资质,高管因涉嫌诈骗而被刑拘。
类似于苏州客车厂这样的僵尸企业和产能在业内并不少见。王秉刚告诉记者,这虽然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他们的存在可能会扰乱整个新能源行业的秩序,如果政府不进行监管,后面可能会造成资金以及资源的浪费。
现有的企业之外,一些新的玩家也在进入这个行业。有数据统计,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为超10000亿人民币,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超2000万辆。记者根据企业对外披露的投资和产能信息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的投资项目已经超过50个,投资金额达到2300多亿元,规划产能超过200万辆。
对于这些产能,王秉刚说,政府整体上也会更加谨慎。他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发改委暂停了新的新能源生产资质的审批,原因就是业内议论新能源的“口子”开得太大,审批的数量相对来说更多,门槛不够高。目前政府正在试图提升新能源新增生产资质的申报门槛,原则上需要做到不浪费。
大量的资金入场,让各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群比比皆是,长三角、珠三角由于配套较为成熟,成为新能源资金的重点涌入城市,而一些资源并不充足、甚至没有汽车工业基础的三四线及边远城市,也都在积极争夺新能源资本和项目的落地。
但是,目前依然很难说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是否会存在过剩,一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规划产能并不等于实际产能,能否落地是一个问题。另外,也不排除很多企业拿出数字只是为吸引资本。
爱驰亿维联合创始人、CEO兼CFO谷峰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网采访时谈到,不应该对数字过多的解读。他告诉记者,比如说爱驰亿维的新能源总投资对外披露的金额是130亿元,规划总产能40万辆。但汽车的投资具有周期性,这些资金的投入周期可能是好几年,产能也会分批根据销量的情况综合考量。在初期,可能整体的投入会非常小。
虽然考虑到整个产业投资的特殊性以及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量,但王秉刚认为,与此前相比,政府加强新能源汽车行业监管力度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