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汽车)再中15亿元新能源公交车采购大单,采购方为深圳巴士集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7月25日晚间发布公告透露以上信息,比亚迪汽车为比亚迪股份控股子公司。
深圳巴士集团此次共采购3573辆新能源公交车,总金额约为18亿元,比亚迪中标其中2606辆,其余967辆中标方为深圳创源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创源)。深圳创源是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南京金龙)的全资子公司。
这是今年以来深圳市新能源公交车采购首次有比亚迪汽车之外的公司中标。
4月份,深圳市东部公交3024辆新能源公交车采购公布招标结果,比亚迪“独中”,中标总额约18亿元(不含国家、地方政府补贴)。
7月份,深圳市西部公交3715辆新能源公交采购招标,比亚迪同样“独中”,总采购金额约20亿元(不含国家、地方政府补贴)。后该订单进行调整,比亚迪股份7月11日发布公告称,其中2228辆因采购方运力调整数量也要相应变化。
接近深圳创源的人士告诉编者,西部公交之所以进行调整,是深圳创源向深圳市政府就招标过程及结果提出异议。
有知情人士提供的招标文件显示,部分评分条款让比亚迪汽车处于有利地位,譬如:在A股和H股同时上市的公司可获得3分;投放纯电动车辆最多的得3分;(投标)成功案例数最多的得3分等。
这已不是深圳新能源公交车招标第一次招致“众怒”,4月份的东部公交采购也曾引起争议。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刘华说,其所在协会当时也曾向深圳市政府就招标结果提出异议。
深圳共有三家公交公司:西部公交、东部公交和深圳巴士集团。到目前为止,三家公司采购总量已超1万辆。深圳市市长许勤6月17日在一个公开论坛上明确称,到2017年,深圳市约1.7万辆公交车要全部更换为新能源车辆。
深圳市当地从业人士对编者称,深圳市地方保护色彩本就严重,还呈现“只保护一家企业”的倾向,更让业界不满。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15年重大研究课题《新能源汽车政策工具包解析》中,涉及地方保护话题,其针对典型城市研究发现,深圳市本地车型占90%多。深圳市还明文规定申请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外地企业需在当地注册全资销售子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
有类似规定的不止深圳。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有的企业为了获得地方政府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机构的采购订单,还需在当地设立组装厂。
比亚迪在深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一旦走出深圳,比亚迪也会面临人为市场格局。为了登陆其它地区市场,比亚迪陆续在北京、上海、西安、惠州、韶关、杭州、宁波、商洛、长沙、大连、南京、梧州、青岛等城市建设生产基地。
在深圳,南京金龙4月宣布投资80亿元建设生产基地,至7月份其子公司便可与比亚迪“抢单”。而在南京金龙的大本营江苏省南京市,比亚迪斩获当地2014年青奥会前大规模采购中总计数百辆纯电动公交车以及出租车定单,不可忽略的前提是其2013年便已在当地投资建厂。
企业厮杀背后是地方政府设立的诸多门槛,例如设置“小目录”,明令必须采购当地生产零部件等。有企业甚至建言主管部门,把地方补贴收归中央统一核查发放,目的是避免地方政府补贴本地企业的倾向。
国家主管部门一再强调需破除地方保护,却没有切实制约措施,企业为角逐市场仍被迫“依规而行”。7月21日,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计划投资5000万元在深圳设立新能源客车销售子公司。公告称,设立该公司的目的是:有助于新能源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