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安全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是动力电池大规模应用的先决条件。我们一定要协同突破动力蓄电池及系统的安全性、一致性、可靠性与低成本等关键技术,促进动力蓄电池系统集成和模块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电池单体、模块、电池系统(含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环境下的可靠性与寿命等的考核。完善动力电池评价体系软硬件建设,深入开展电池日历寿命、温度适应性(特别是高低温下)等的考核。”
他认为,目前中国在下一代电池研发上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此轮竞赛的关键是掌握先进材料、电池体系、电池及系统设计制造的核心知识产权。如果没有合理的布局,扎实系统的基础研究,难以想象我国能仅靠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今后的电池产业占据优势地位。
在2015上海车展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表示,未来4~5年内,大众汽车会陆续在国内生产15款新能源汽车,但目前已经明确的两个电池供应商是韩国的三星和LG,与中国企业无缘。海兹曼表示,大众在选择供应商时,如果电池不能提供稳定持续的续航里程,不能在高温中安全使用,衰减程度不能满足电池8年不换,就根本不能进入大众的采购体系。这一案例充分反映出我国动力电池面临的挑战。
陈清泉说:“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以及下一代电池技术研究难度较大,迫切需要国家组织优势力量,集中攻关,促进关键的原始创新,解决瓶颈技术,获得知识产权,以便处于优势竞争地位。”
他表示:“最近几年,我每年都有两个月时间在德国做研究。我观察和体会到,德国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协同创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企业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在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上竞争激烈,但绝不用价格战挤压彼此。德国企业之间联系紧密,互通有无,他们将这种紧密沟通称之为精英集群,共享创新和科技的红利。尤其是在德国最具竞争力的化工、汽车、电子设备和工程领域,他们不会相互拆台,而是通力合作。”
在未来的5~10年,为了使动力与储能技术的发展满足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应用和市场需求,需要重点发展安全可靠的高比能锂离子电池,重点研究开发关键电池材料,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材料等,同时结合核心部件及电池系统的设计、优化和集成,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促进我国下一代动力与储能电池的开发和应用推广。
对于前段时间的电动大巴车充电自燃事故,陈清泉表示,现代电动汽车(不是18世纪旧时电动汽车)从研发,到产业化,到目前走向商业化,经过了几十年,其过程是起伏不平的,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应万分珍惜。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汽车生产和销售第一大国,今后10年,中国的汽车年产量将维持高增长率,如果不发展新能源汽车,我们的空气污染和雾霾问题将越来越严峻,我们的能源安全威胁将与日俱增。在燃油汽车发展的100多年历史中也曾不断地出现事故,遇到挫折是任何事情发展的规律。重要的问题是遇到挫折时,大家能团结协作,科学地分析问题,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质量。”陈清泉说。
电池是电动汽车最关键的能源储存部件。因此电池的可靠性、安全性至关重要。电动车辆自燃的原因可能包括:动力电池的质量、充电电流的变化、充电接口松动、电缆过载、配套器件的质量或人为因素等。由于发生电池安全性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应在全面认识应用环境下电池反应机制及其伴生副反应的基础上,多角度、系统地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可靠性。
陈清泉告诉记者:“高质量手机电池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已经降到了千万分之一,如果单体动力电池容量是手机单体电池的数千倍,则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可到万分之几。动力电池一旦出现热失控,造成的破坏力巨大,已经有多起惨痛的教训。”
陈清泉表示,电动汽车商业化成功的关键要做到三好,即具有好的产品、好的基础设施、好的商业模式。因此,安全、可靠、低运行成本的基础设施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同样至关重要。